朱国萍委员代表市致公党建议:深化政府与高校合作 落实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
建立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制度,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建设重要讲话指示精神、践行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。安徽师范大学、安徽工程大学、皖南医学院等三所省属高校(以下简称三所高校),作为市委、市政府选定的第一批城市合伙人,已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一、三所高校政校企合作基本情况
(一)结合城市需求,科学设置学科专业。三所高校积极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设置调整机制,提高人才培养与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。目前,共获批“双万计划”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,正在建设网络空间安全、人工智能等新专业。
(二)加强制度建设,积极推动深度融合。三所高校出台了推进产教融合、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等制度,并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推出“引企入教”开设企业订单班、共建省工程(研究)中心、产业研究院、省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措施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(一)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。一是城市能级和吸引力不够强。芜湖工资水平和合肥及江浙沪相比有明显差距。二是创新创业承载能力不够强。与全国重点高校、科研院所相比,三所高校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。三是人才服务市场化水平不够强。引进人才的服务问题难以及时解决。目前城南高校园区附近尚未建设青年教师公寓、廉租房等。
(二)政校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。政府和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。高校专业设置与我市实际需求契合度不高,输出人才与城市建设急需领域不匹配。2019-2021年间,三所高校每年毕业生留芜工作比率不足20%,最少年份仅7%。
(三)校企深度合作不够。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,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行动。在芜科研院所建有很多科研平台,但普遍存在申报成功后建设成效不显著的情况。
三、意见与建议
(一)建立联合引才用才机制,增强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灵活性。三所高校在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后,结合自身发展需要,可引进城市建设急需领域人才,落户在高校(有编制),并可参与高校职称晋升,政府在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、子女入学、购房安家等方面给予优待。根据高校毕业生留芜就业创业率,制定并实施高校“留才”奖励制度,高质量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。
(二)以共同利益为纽带,市校企协同创新发展。政府牵头搭建市校企沟通平台,探索建立“芜湖市校企服务驿站”。一是市校企共建专家智库、国家(省)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创新中心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、研发中心和大数据平台等,共同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,获批后,市校企分别给与资金配套补贴。二是支持高校加快构建芜湖战略新兴产业、高端前沿产业的专业体系,积极拓展人工智能、生物材料、基因编辑等前沿产业紧缺专业,使得高校新专业更贴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,并对城市建设急需新专业建设给予补贴。三是聚焦产业发展,政府安排专班定期收集、梳理企业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,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,解决技术难题。四是支持企业购买高校科技成果,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后,企业可获得一定补助。